close

資本向右 社會向左

危機-新的焦慮

  1. 高學歷有新專長的人,把自己打造成新階級,發展出新的共有認同;因技術專長而受景仰。他們甚至發展出截然不同的道德觀,把一些特徵抬高成團體認同,如少數族裔、性欲取向,即「受害人」。基於他們對受害人團體獨特的關切,他們宣稱道德比教育較低的人來得優越。既已將自己塑造為新統治階級,高學歷人士對政府及同儕的信賴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。
  2. 失業在年紀較長工人之間,經常導致家庭破碎、嗑藥酗酒及暴力。=>生活目標感崩塌。
  3. 民粹人士甚至連意識形態的粗淺分析都省了,直接跳到乍聽之下非常正確的答案。用萬花筒般的娛樂手法,叫選民分心,不做較深遠的思考。擁在這類技巧的政紿領袖,源自另一個小圈子,即媒體名流。
  4. 左派知識分子受Jeremy Bentham的功利主義影響,根據「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」而斷定行動合乎道德與否。
  5. 「經濟人」完全自私,無限貪婪,只在乎自己,不管他人。這種人成為經濟學人類行為理論的基石。
  6. 世人幾乎都珍愛六種基本價值:忠誠、公平、自由、尊卑、關懷及尊嚴。合作社運動創造出來的互惠式責任,取用忠誠及公平兩種價值。
  7. 功利派先驅把價值減到只有兩種:關懷及平等。先瞘的價值不僅反典型,其特徵也迥異常人:西方人(western)、高學歷(educated)、工業化(industrial)、富有(rich)又已開發(developed)。(中文無適當翻譯,文中翻成『西高工富發』)
  8. 教育依最好的狀況,可以擴展我們的同理心,讓我們能設身處地替別人想。但實際上它讓功成名就的人感受不到尋常群眾的焦慮。這批先驅用賢能、高人一等的自信來自我武裝,自認為有資格推翻他人的價值。
  9. 今天,自由派人士雖把權利回歸給個人,但責任倒是沒有。
  10. 公共政策通常不是由超然的聖人所決定,而是平衡包括官僚自己在內的各色利益團體的壓力。

 

這本書已經買了一段時間,因為對各家哲學、理論、派別不熟悉,讀起來有點亂。

我猜這本書的作者用的文法應法比較難,因為個人覺得本書的譯文讀起來不算非常通順,也可能跟有許多專有名詞有關。

我對『社會主義』的印象可以說是很陌生,生長在台灣,只知道『自由』『民主』,到了我這一代連三民主義都從課綱中拿掉了,我覺得我需要認識一下跟我不一樣的想法,只是我沒想到,這本書對我來說沒這麼好讀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書摘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lith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